【48812】探寻极地气候
时间: 2024-08-03 05:05:38 | 作者: 真空型等离子清洗机
产品介绍
早在1957年,闻名气候学家、我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就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要研讨极地。地球是一个全体,我国自然环境的构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我国有密切关系。”为此还派出了到前苏联专修“极地冰川”的留学生。
可是因为前史原因,我国体系的南北极实地科学调查起步较晚,其间南极实地科学调查研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北极当地检测查验和研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
自1984年初次南极调查以来,我国展开了很多的极地科考作业,现在开端构成了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南极冰盖主动气候站和“雪龙号”破冰科学调查船为主体的极地调查硬件支撑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堆集了在极地艰苦条件下完结调查使命的名贵经历。在大气、海洋、冰川、空间物理、生物等极地科学范畴已经有了必定的科学堆集,开端建成了我国极地科学数据同享渠道。
南极和北极是多个世界科学方案研讨全球气候均匀状况随时刻的改变的要害区域,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悉数进程。在全球改变,尤其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均匀状况随时刻的改变中有重要作用。
从1984年到2006年,我国共组织了23次国家南极调查,有160余人次的气候人员参与了这些调查。其间,1981-2006年我国气候局派出参与南北极调查的共97人次(66人);还有秦大河、效存德等5人次(2人),由我国科学院派出。
现在,在我国南极科学调查站中建有长城气候站和中山气候台,这两个气候台站已初具规模,地上观测体系,发报、气候通讯体系根本完成了遥测和主动化,抵达国外站同类水平。
每年8-12月南极臭氧洞期间,世界气候组织发布的南极臭氧公报中使用了南极中山站的臭氧观测材料。
除惯例地上观测外,在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了近地上辐射和微气候观测实验,在中山站邻近大陆冰盖进步行了包含超声风温脉动观测在内的近地上观测。
在我国南极调查向南极内陆的延伸,赴南极内陆Dome-A和格罗夫山区域调查时,都进行了气候观测。我国与澳大利亚协作,2002年,在离南极中山站直线公里的南极冰盖上设置了LGB-69主动气候站;2005年在南极大陆冰盖最高点DOME-A和离中山站800公里的南极冰盖上建立了名为DOME-A和飞鹰的两个主动气候站。
在我国南极调查站还进行过降水及冰雪样品化学组分测定、酸雨监测、气溶胶和凝结核特性及沉积物样品收集等大气环境特性的观测;在“向阳红十号”、“极地号”和“雪龙号”等调查船进步行了惯例的海洋气候观测和大洋归纳调查;近年来,我国气候科学研讨院还进行了有关地上臭氧、紫外UV-B和大气成分等大气环境监测。
1999年7-9月,我国初次北极科学调查队以调查船、直升飞机、浮冰站为观测渠道,进行了海洋-海冰-大气-生物的多学科联合归纳观测。除在调查航线进步行海洋气候、地上臭氧、紫外UV-B、臭氧探空等观测外;还在北极浮冰上的联合冰站进行了近地层大气物理(梯度和超声)、边界层大气结构(TMT软气候塔)、高空大气勘探(GPS探空和臭氧探空)、极区大气化学和海水微量元素以及大气气溶胶和低层大气温室气体收集。
1991年,我国科学家参与挪威、前苏联和冰岛科学家的北极调查;1994年我国科学院和美国协作进行了阿拉斯加科学调查;1995年我国科协组织了北极步行探险,并抵达了北极点;1997年中科院大气所和我国气候科学研讨院的气候作业者与挪威协作,在北极海冰进步行了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运送的实验研讨。2001-2003年,进行了民间的我国伊力特·沐林北极探险调查,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区域进行了有关大气、冰川、地质和植物等学科的归纳调查。
2003年7-9月,进行了大气-海洋-海冰多学科归纳观测。在78oN的一块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的海冰上,进行了冰气界面大气边界层观测实验。
2003年我国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陆地科学调查站——我国北极黄河站,进行了北极苔原区域的梯度观测。
与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关的全球变温暖臭氧层减薄是各国政府和公民遍及关怀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极地都有非常灵敏的反映。
在全球变暖的大布景下,西南极,也就是在南极大陆接近南美洲的那一侧,增温非常显着,此外,近年来西南极还常常发生了冰架消融和坍塌。如2002年从2月27日到3月5日不到一周的时刻,坐落南极半岛的拉森-B陆缘冰架发生了大面积陷落,200米厚的冰架陷落后变成小的冰山和碎块,陷落的陆缘冰面积约有3250平方公里。
南极区域的气候均匀状况随时刻的改变从时刻、空间上来说都是多样的,气候体系非常复杂。近50年来,南极区域的显着增温首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区域,而东南极大陆并不显着,近10余年来,还有较显着的降温趋势。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也证明了这一点。
春季南极臭氧洞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的。南极臭氧洞只在南极春季呈现,并不是全年都存在的。一般南极臭氧在7月下旬开端削减,8月中旬后就呈现较为显着的臭氧洞,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臭氧洞的面积最大,10月底后臭氧飞速添加,臭氧洞逐步填塞,12月中旬回到正常状况,就不再有臭氧洞了。
南极臭氧洞的强度和规模时大时小,各年是有改变的。近十年来,南极臭氧洞最大时面积已超越2800万平方公里,如2000年,占有了整个南极洲,其间心区域的臭氧总量与正常值比较耗费了70%左右;而在南极臭氧洞最小的年份,如2002年,洞面积不到300万平方公里,只要近10年来均匀值的1/7。
大气中存在有人类活动排放的氟里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是春季南极臭氧洞构成的充分条件;而为光化学反响供给活动界面的平流层冰晶云,只要在温度不高于-78℃时才呈现,春季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中的低温,是构成平流层冰晶云的必要条件。只要在平流层冰晶云外表吸附了大气污染物质,才干经过光化学反响很多耗费臭氧,在南极春季构成臭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