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4-06-03 08:46:13 |   作者: 欧宝app下载最新版

  2016年4月,习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0年8月,习考察安徽时殷殷嘱托:“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

  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4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安徽正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月26日,合肥科学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正式交付启用。许多人希望,实验室的“小太阳”加快走向商用,为人类能源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2017年获批以来,围绕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布局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从安徽省到合肥市,全力做好服务保障。集中最优资源,提升国家科学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能级;改革审批模式,项目开工时间较国家整体审批提前6个月;投入180亿元,梳理173项重大原创性可产业化成果……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合肥市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给予表扬。

  截至目前,安徽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安徽正打造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

  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安徽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

  科技的自立自强,不仅实现了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全球并跑、领跑,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质量的源头供给。

  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助力我国在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各方中,成为科研跑得最快、任务完成最好的一方;有着“前沿科研眼睛”之称的合肥同步辐射光源,衍生技术“大口径高阈值光栅”落地转化;首台智能4K无线腔镜、首台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仪器、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入生产车间,从成果走向产品、产业。

  70后院士潘建伟不断取得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他参与创建的国盾量子,成为中国量子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

  80后博士徐海正带领团队调试世界首条呋喃二甲酸千吨级产业示范线,投产后不仅每年可为公司能够带来2亿元产值,还可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

  90后博士贺羽投身量子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如今未满30岁的他已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董事长……

  “当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科研人员有了强烈的‘四个面向’意识时,我们正真看到了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的无限可能和巨大潜力。”2021年,首届中国(安徽)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面对安徽的“创新火花”,众多经济学者和企业家纷纷点赞。

  202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入万亿元,进入全国城市经济二十强,2021年再进一位。今年一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

  “沿途下蛋”,是安徽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提前进入产业化的一种形象比喻。合肥的量子产业,是前沿科技“沿途下蛋”的典型。

  量子计算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当“量子”在很多地方还处在概念阶段时,安徽鼓励科研人员在起步初期就将成果转化落地。合肥高新区不足百米的云飞路,聚集了5家量子企业和20多家相关企业,成为国内知名的“量子大道”。

  “合肥是新兴起的产业的福地。”2021年4月,蔚来第十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时,董事长李斌说。两年前,蔚来遇到困难,合肥雪中送炭,由地方国资平台联合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形式注入资金,“救活”了蔚来。此后,又引来120余家上下游企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合肥,“科创+产业”模式,催生出一个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智能语音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合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多家,目前总数达到4584家,相当于平均每天增加3.4家;合肥的69家A股上市公司中,科创板上市公司占13家。

  在芜湖,总投资60亿元、年产500架中高端无人机的航天三院海鹰航空无人机产业基地,在湾沚区开工建设,填补了当地产业的空白。

  在淮北,引入的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研发陶铝新材料,应用于国产大飞机、运载火箭等大国重器。

  在丰乐种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工作人员运用分子育种技术,大大压缩育种时间,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跃升。

  在两淮矿区,新能源开发领军企业阳光新能源开发建设150兆瓦漂浮电站,在采煤沉陷区水面上并网发电,每年可输出1.9亿千瓦时清洁电力……

  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500多家,总数超过1.1万家。“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背后,科学技术创新是关键一招。”安徽省统计局局长陈军表示。

  “安徽政策好。快来安徽创新创业吧。”4月22日,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在朋友圈这样感慨。

  当天,安徽省人社厅公布消息,对海外引进人才、企业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学历不高但有创新成果的人才等,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同一天,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4月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成功举行,现场“云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线上成交科技成果合作项目193个。

  安徽把“坚持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作为今后5年奋斗目标,把“坚定不移打造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列为一项主要任务。这一切,无不让人们感受到安徽对于创新驱动的渴望和努力——

  率先颁布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出台安徽加快建设科学技术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意见和实施方案……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表示,“通过顶层设计,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的系统观念和创新导向,营造鼓励创造、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创建“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扶持+业绩奖励”机制,招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成果在安徽领办、创办企业。到目前,安徽已吸引扶持320个人才团队。北方芯动联科微系统金晓冬团队来了,助力安徽成为全国MEMS惯性传感器领域产业高地;富翔铜再生循环利用李会泉团队来了,将再生铜产业从传统制造转向高端制造发展。

  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人员享受成果转化收益的比例不低于70%。正是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让中科大的曹平副教授和团队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突破了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数据采集装备领域的关键技术。

  实行“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制度,2021年安徽9个项目被成功揭榜,吸引10个省份、3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超导量子计算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将研制100位至200位超导量子计算机极低温微波信号传输系统。

  继去年12月批复科大讯飞牵头组建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创新联合体后,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又批复由相关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的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复合材料、水稻种业技术3家省级创新联合体。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说,围绕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将组建更多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安徽,科学技术创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栽树工程”。抓科学技术创新,既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又要善于选种培植,打造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安徽努力让每一个创新者都能找到承载梦想的土壤,让每一家创新企业都能更好发展,为“十四五”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