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7日至11日,第40届剑桥能源周(CERAWEEK)在休斯顿以线下方式隆重举行。本届能源周的主题是:(Pace of Change: Energy, Climate, and Innovation)。这也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2020年能源周被迫取消和2021年改由线上举办后,首次以线场全体大会和各种主题的分论坛、331场“创新集市”、34台展示,以及552位讲演者(Speaker)和超过3000人的参会者,构成了本届能源周的“风景线”。顺便说一句,2013年,清泉首次参加第31届能源周,在电梯里偶遇男神——丹尼尔·耶金博士(Daniel Yergin),并主动搭讪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然,这还是一届相对“特殊”的能源周。一方面,能源周的召开时间撞上了二战以来在欧洲大陆上爆发的最严重军事冲突——俄乌战争,从而使得本届能源周的“创新”和“转型”主题被冲淡。正如大会金牌主持丹尼尔·耶金博士(现为标普全球副董事长)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会议的基调肯定会与一两周前不同。”俄乌冲突打乱了议程,包括沙特能源部长萨勒曼(Abdulaziz bin Salman)在内的一些原定演讲者取消了行程。而且,就在能源周召开的前一天,俄乌战争及美、欧、俄焦灼的事态持续升级,美国、英国全面禁止从俄罗斯购买能源。3月8日,能源周召开第二天,布伦特油价一度触及每桶139美元/桶,接近2008年的147.5美元历史高点。
另一方面,本届能源周是原主办方——埃信华迈公司(IHSMarkit)被标普全球(S&P Global)收购后,首次以新面孔示人。2020年12月,标普全球宣布以440亿美元收购IHSMarkit,创当年全球最大商业收购案;2021年11月,美国司法部批准了此桩收购。
本届能源周举办的更大背景是,全球能源行业正处于关键拐点,需要新的思维、创新和为90万亿美元(GDP)的世界经济提供系统的转型。而地理政治学焦灼的事态和民族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加剧、供应链阻滞、经济下挫和新冠大流行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全球能源市场面临史无前例的动荡和不确定。
更重要的是,变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哪些新的商业模式、颠覆性技术和创新的伙伴关系和协作正在形成?未来低碳排放的真正可行的途径是什么?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正在出现哪些新的协同形式,以在政策上制定更稳健的路线?各种力量将如何重塑激烈的能源竞争环境?而以上问题正是本届能源周所讨论的。
耶金老先生和全球能源界大伽们的“巅峰对话”一直是历届能源周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本届能源周,埃克森美孚、雪佛龙、道达尔等全球能源巨头和沙特阿美、马来西亚石油等国家石油公司的掌门人悉数到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CEO达伦·伍兹(Darren Woods)先生在短暂的主旨演讲中,首先祝贺本届能源周召开,称其是“来之不易的线下聚会”;其次,伍兹先生强调埃克森美孚始终致力于提供较为可靠的、可负担得起的能源,特别是其在美国本土二叠纪的产量增长迅猛,其中技术的创新和效率的提升是关键;再次,伍兹对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14家全球性的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成为发起者,中国石油集团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家中国能源企业)在此次能源周上发布关于严控甲烷排放的承诺表示祝贺,并称埃克森美孚公司将发挥示范作用;最后,伍兹表示,埃克森美孚未来既要在能源供应、又要在能源转型上均发挥领先作用。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就耶金提出的“如何稳定市场”“公司在二叠纪的表现”“公司的技术创新新动向”“净零问题对公司组织架构的影响”等问题,伍兹先生的答复可以梳理为:第一,俄乌战争加剧了市场的复杂性,需要有应急预案;第二,埃克森美孚公司2022年在二叠纪的产量水平预计能提高25%左右,“资源就在那里,关键是有效率,降成本,提产量。基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能力,上产正当时。”;第三,在组织变迁上,“要注重最基本的东西,依靠自己最擅长、最坚固的部分。”;第四,公司从始至终保持着140年来的专注于研发技术和创新的传统,目前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太阳能、CCUS(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氢能、生物质能源等都是创新的重点,而且公司有比较优势;第五,公司将平衡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为世界提供最优的产品组合;第六,迈向净零的过程中,挑战是如何让我们的客户减少排放(范围3),对于范围1(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排放)和范围2(使用公共事业设施产生的排放),公司通过自身努力和技术创新可以解决。
——道达尔集团掌门人潘彦磊(Pouyanne)和其他几位大佬并没获得主旨演讲的机会,而是和耶金直接对话。潘彦磊先生着重表达了这么几点:一是在能源过程中,公司将“继续忠诚并投资于天然气及LNG领域”(言下之意,公司不会轻易退出在俄罗斯北极的两个特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二是公司秉承“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经营哲学,“高风险也往往是回报比较高的。”(意味着,道达尔公司相比于其他同行,有着较高风险的偏好);三是道达尔其实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商,“这一点好像没多少人知道。”,同时,“我们在非洲干得也不错,安哥拉、乌干达、尼日利亚等,都是我们的核心资产区。”
——在与雪佛龙公司董事长兼CEO迈克·沃兹(Mike Wirth)先生就“加速能源转型进程”的对话中,耶金就目前诸多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业务和沃兹进行了探讨。沃兹的主要观点如下:电池(储能)、CCUS、电动汽车(EV)和氢能等都很重要,“但电池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不够高(大意)。”;航空领域和农业领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要重点减排;雪佛龙公司目前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很好的CCUS项目;长期资金市场目前不看好传统能源行业,面临着“资本枯竭”的挑战,即便在零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有些机构也不愿意投资传统能源行业;目前油价上升和供应链的紧张,是突发事件和投资收缩导致供需平衡太紧所致;公司目前在东地中海的业务势头不错,以色列、约旦、埃及等都是具有前景的区域;公司在二叠纪盆地的表现也不错,预计今年的产量将提升10%左右。
——沙特阿美总裁阿敏·纳瑟尔(Amin Nasser)的主旨演讲也十分具有穿透力。首先,他对能源转型表示谨慎乐观,“现实总是落在雄心之后”(Ambition isalways ahead of reality),他如此说道。其次,他认为,再加上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现行能源体系面临“破碎”的危险。第三,他认为,能源转型需要依赖技术的突破,而现有的技术,“要么不成熟,要么成本过高,要么还在酝酿之中”。第四,为了确认和保证能源转型成功,各种能源都需要,而不是厚此薄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需要合作,而不是分割,我们应该共识。第五,沙特阿美呼吁打造“全球能源转型论坛”的平台,要秉承开放的理念,“我们的行业并不完美,我们已做好和行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准备。”最后,纳瑟尔以一句丘吉尔的名言结束演讲,“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达成目标!”(Give us tools and we will finish the job.)
随后与耶金的对话中,在被问到怎么样看待需求时,纳瑟尔表示,“我对需求持乐观态度,比如,中国的石油需求,2020年即使是在疫情肆掠期间,中国的石油需求与2019年相比仍是上升的,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特点;再者,到今年晚些时候,美国的石油需求也会超过2019年的水平;欧洲的情况要差些……总之,我对需求是比较乐观的。”
在被问到如何评价当前的“剩余产能”(Spare Capacity)时,纳瑟尔很严肃地说:“全球石油市场目前的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紧平衡’状态,而这实际上在乌克兰危机之前就存在了,老实说,目前全球的剩余产能也就200万桶/日左右,大约相当于全球日消费量的2%左右。”言下之意,如果当下的乌克兰危机持续,如果俄罗斯的石油出口被阻断,则市场难以快速弥补。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一直是过去几届剑桥能源周的重点议题之一,今年更不例外,应该算是核心议题。能源周开幕式首个重量级活动便邀请前美国国务卿、现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和耶金博士进行对话。
克里指出,乌克兰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全球尤其欧洲的能源供应和转型,我们可能将在数年内被迫适应高油气价格。天然气与核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关键。但是目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朝向本世纪平均升温达到2.7度,而不是巴黎协议期望的控制在1.5度内。
另外,哥伦比亚总统伊万·杜克(Ivan Duque)亲自参加本届剑桥能源周,他应该是出席本届能源周的唯一国家元首。他在主旨演讲和随后的与耶金博士的对话中表示,哥伦比亚正在推动能源公司从化石燃料转向非常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因为这个南美国家追求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1%的目标。2018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对哥伦比亚能源结构的贡献仅为0.2%,装机容量仅为35兆瓦(MW)。杜克总统预计到明年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2500兆瓦。“有一些非常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这可能是基于非常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能源结构的最大扩展。”杜克如此表示。
本届能源周“创新集市”(Agora)主要涵盖三大领域:氢、核、电池。具体包括:电动车的可持续性、电解水制氢的工厂设计与建造、帮助实现清洁技术规模化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大规模制备液态低碳合成燃料的模块化平台、核热替代火电厂热源、氢的长期储能可行性和价值、卫星检测甲烷排放等。涉及上述主题的活动和论坛几乎场场爆满,吸引了最多的参会代表。
氢,堪称本届能源周最热门的话题。作为无碳载能物质,氢应该是油气资源行业最熟悉、最能够延伸覆盖的领域。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推进电力低碳转型达到特殊的比例,系统稳定性和供需匹配问题开始突显,且大量工业和交通动力与热力需求缺乏低碳替代供应时,氢可能是最具有产业基础和普适性的解决方案之一。与此相关的论坛和对话涵盖了核能制氢、氢储存和输运、规模化制造低成本绿氢、电解槽改进和全新设计、新型制备流程开发、雄心与困境等。
另外,氨作为氢的储运载体或直接燃烧应用的可能性被多次提及。沙特阿美、Equinor、三菱等大型油气和能源装备企业都有布局,日本在应用方面尤为领先。
核能在净零碳排中的作用非常吸睛的。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小微型模块堆在基荷电力以外的应用,包括制氢或合成燃料、工艺热、与间歇波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互补形成稳定可调动电力系统等,也是一个重要主题,创新私企最为活跃。
另一大热门话题是电池。相关的论坛和展示包括创新者对话、长周期储能体系、未来技术(固态、金属空气型)等。华裔科学家和创新企业家在这样的领域表现突出,占据了可观的前沿和中心地位。
此外,大型公司有关创新和转型最新成果的展示也是追逐的对象。比如,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的展馆展示了超大型跨国油气公司在碳捕获与封存、制氢和输运、循环经济等方向领域的规划和行动,更深度交流发现很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合作机遇。“因为最近油气价格高企,这一些企业大多感觉良好”——正如埃克森美孚董事长兼CEO达伦·伍兹在主旨演讲中所言。
还有,在多场创新论坛中,有两项创新技术具备改变世界的潜力。一是在富氧环境中燃烧天然气形成高温度高压力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闭环发电并直接回收管道二氧化碳,是NETPower开发的技术,测试装置已经在2021年11月成功并网送电,几个商业化项目预计在2026年完成。另一项则是期待已久的聚变技术,论坛名是“聚变:比你想象的更近”,来自普林斯顿聚变实验室、MIT的CFS初创企业(去年融资20亿美元示范高温超导磁铁驱动的紧凑型聚变装置)、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TAE公司(无中子氢硼离子束碰撞聚变),分享了各自技术的进步,以及在2030早中期实现可持续发电的预计。关于第二项技术,记得有权威专家曾指出,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能取得突破并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则人类的能源问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正如前文所述,乌克兰危机和俄乌冲突一定是本届能源周贯穿全会的热点。正如标普全球副总裁周希舟所言,“对俄乌局势的讨论几乎每一场论坛都有涉及。”
印象最深的还是美国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Jennifer Granholm)的主旨演讲,短短8分钟左右的演讲,80%的内容是和俄乌局势有关。她的演讲更像是一个号召美西方能源企业团结起来、坚决与俄罗斯做斗争的动员令。
一开始,珍妮弗女士非常动容,“此刻的乌克兰,正在遭受侵略和折磨,连像我这样的祖母们、妈妈们都已拿起武器抗击俄罗斯入侵。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冲击的影响降至最低。”
“你们能做到,我们应该更多的供应,靠你们了!你们在座的应尽可能增产(以替代俄罗斯的产量)!”
在谈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能源转型时,珍妮弗表示,70%的参议院议员都赞成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我们应该提供可靠的、清洁的能源,我们应该多元化能源资产,我们应该顶尖的人才。”
“截至2030年,我们将累计投入23万亿美元,用于能源转型,包括地热、EV充电、氢能、风光电,等等一切,you name it!今年的预算是6000亿美元。”
“我们需要看到你们有更好的表现,我们要团结一起!普京的行动,让我们更警醒,一是加快能源的转型,二是把油气的供应把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正在经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大的能源转型行动,但前提是我们得确保能源安全。我们一定要团结在一起,一起行动!”
另外,在一场主题为“地理政治学:动荡的世界”(Geopolitics: World in turmoil)分论坛上,四位专家就俄乌局势、美俄冲突、中国当前的战略与策略等表达了看法。
——《普京的世界:俄罗斯与西方及其他几个国家的对抗》作者(本书在此次能源周上进行了签发),乔治城大学欧亚、俄罗斯及东欧研究中心主任Angela Stent女士认为,“普京想要干什么?他想要乌克兰彻底放弃投入西方怀抱的想法,他想要乌克兰放弃民主化自由化,他想籍此机会恢复一个帝国和前苏联的荣光……”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rederick Kempe先生认为,就俄乌局势,可能会出现四种“情景”:一是我们将迎来一个民主的、独立的乌克兰;二是我们将面对一个分裂的乌克兰,乌东部地区被俄罗斯控制;三是普京和俄罗斯将控制整个乌克兰,而俄罗斯将遭遇美国及其盟国、欧洲的严厉制裁;四是北约与俄罗斯爆发战争,这将是一场大的灾难,这种情景是我们要避免的。
——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Yukon Huang(黄育川)认为,中国近十年的战略和策略与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中国领导人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双循环”的经济发展计划、在工业和制造上模仿和学习德国、集中5000家科技公司进行“卡脖子”攻关和创新等。“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于中国而言是一项战略,而非计划。”黄育川如此强调。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国际事务实践教授兼能源地理政治学项目主任Meghan OSullivan女士认为,“美俄冲突属于过去的冲突,中美冲突属于未来的冲突。”“此次俄乌冲突标志着过去30年的后冷战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世界将迎来新的冷战时代。”
本届能源周,由于中国大陆地区代表难于赴美参会,相应地,东亚地区的能源话题并不是会议讨论的重点,而关于中东、非洲、中亚、拉美,这些地区的能源形势得到了重视,分别通过分论坛的方式来进行了讨论。
——中东地区,与会发言人员和专家们讨论的重点话题是,随着美国继续调整其在中东的战略,该地区国家正在通过新的联盟、地区外交倡议、经济一体化以及冲突和代理人战争来确保自己的利益。这种调整怎么样影响该地区的稳定?“亚伯拉罕协定”如何改变该地区的轨迹?伊朗与阿拉伯海湾国家之间是不是有缓和的前景?油价回升为加速转型战略创造了哪些新机遇?能源转型和全球气候议程对该地区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专家们一致认为,中东地区的焦灼的事态在今年将进一步缓和,中东诸产油国将在石油出口和能源转型之间谋求恰当平衡。
——非洲地区,专家们的共识是,新冠大流行和能源转型将继续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上游项目开发带来挑战。而且,随着国际格局变化和外国投资者挑战策略,非洲上游竞争格局的演变正在加速,资源国政府积极获取外国投资的趋势没有变。非洲在2022年将延续2021年的动荡态势。
——拉美地区,专家们认为,即使能源转型快速推进,拉丁美洲仍处于世界上一些最热门的勘探领域和最佳勘探开发机会的中心,使得该地区的政府、国家石油公司和外国投资者寻找新的方法来保持上游项目的盈利。但是,政局不稳,以及一些国家“左翼”政府上台阻碍了一些外国投入资金的人在本地运营的信心。
——中亚地区,专家们认为,新开发项目和新技术正将该地区油气生产推向新的高度。哈萨克斯坦“一月事件”给地区的油气生产和能源转型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怎么样应对低碳世界的挑战?如何与OPEC进行协调以调节自身产量?新老问题将持续共存。
以上五个方面,便是清泉基于本届能源周盛况的录播回看,进行的总结梳理。只是管中窥豹,难免挂一漏万。
根据清泉以往参加能源周线下会议的感受,每一届能源周均各具特色、非同凡响。从录播回放得知,BP前董事长兼总裁布朗勋爵,继续活跃在本届能源周舞台上。他是能源周的常客,每次都有不俗的表现。今年,除了参加论坛,他还在现场签字赠送他的新作——《制造、思考、想象:工程化文明的未来》,而这本书,是在他参加2019年能源周时,计划要写作出版的。祝贺布朗勋爵。
希望不远的将来,比如2023年第41届剑桥能源周,中国大陆的代表能够像过去一样,赴美参会。当然,清泉更希望中国的能源界,能够举办堪比“CERAWEEK”这样的高品质行业盛会。
最后,弱弱说一句,金牌主持耶金博士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风度翩翩,祝贺祝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泉能源SpringEnergy”,文中图片来源于本届能源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联系“清泉能源”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